何为工作台?工作台:即指为实现企业/组织的经营目标,专为某个(或多个)角色(如教育行业的销售、辅导老师,或零售行业的店长、店员,或SaaS行业的CSM(客户成功经理)等)所提供的系统,旨在提升其服务人效,同时 ...
何为工作台?
它是以客户成功为中心,以服务反馈为手段,以绩效和过程管理为方法,以数据和指标为牵引,以实现服务品质规模化为目的。 关键指标是人效(即一个服务者可同时服务的最大用户数),愿景是实现服务品质的规模化。 核心会经历四大阶段:
但无论哪个行业、哪个角色、哪个阶段的工作台搭建,均可运用这两条底层方法论。 一、方法论1:目标<=任务=行为1…+行为N
目标是业务动作的终点,是任务与行为的目的地。比如销售工作台的业务目标是销售转化率,服务工作台的业务目标是续报率(或续订率); 任务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动作集,它与目标之间存在一种转换关系。即为实现目标,可将其拆分成多个任务(即任务集),任务之间又形成主任务与子任务的关系,每个任务可能又会有自己的目标。 比如以销售转化率为目标,则对应任务可拆解为:客户破冰、产品试用、价值服务、追单转化、客户交接等,而客户破冰任务,又可拆分为首次通话、客户信息采集、加微信、企业信息传达等子任务,每个子任务又会有各自的目标,如首次通话率与时长、加微率等; 行为则是完成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动作。比如首次通话子任务,可拆解成具体的N个行为:熟悉客户信息、完成关键话术梳理、确定通话目标、拨打电话、记录并录入关键信息等。 二、方法论2:行为=动机+能力+触发
一次行为的发生,一般满足三个条件:动机、能力和触发。 比如首通电话前的行为之一:熟悉客户信息。
那如何保证服务角色的行为有效发生呢?反过来则可从其动机、能力与触发三个条件进行思考、设计。 从业务指标层面,用考核指标关联角色绩效的方式,进行“动机”层面的设计;通过专业知识、SOP+话术赋能等,完成“能力”层面的提升; 从工作台层面,核心可围绕“能力”与“触发”两个条件进行设计。 那动机、能力、触发三个条件,到底从哪个条件进行设计,更能达成效果呢? 理论上说是三者缺一不可,但如果一定要排序,建议是能力;动机;触发。 首先,“能力”是对角色背后的真人的赋能,是对其个人具有真实指导与成长价值的。它就像是给角色在上坡路上,提供了核心动能与工具; 其次,“能力”可拆解,可有效赋能。如果一个行为所要求的“能力”有难度,本身是可以将其进行拆解,逐步完成,逐步提升。比如获取客户信息的能力,可拆解为先获取客户的基础信息、家庭信息、课程信息、学习目标、学情等,系统本身是具备数据获取能力进行赋能,同时,业务培训中,也可进行此专项能力进行培训。 反之,角色本身的“动机”是难以确定和发力。一般有效的方式,就是通过角色个人绩效考核的设计完成,它是给角色设计,而不是其背后的人所设计,具有“被推动”的感觉,效果因人而异。比如有人就愿意舒服一些即可,宁愿少拿绩效,也不愿成为“困在系统”里的人。 至于“触发”则是基于“动机”、“能力”两个条件成立之下的“增值服务”,如果前两者缺失,则其价值意义全无,故将其排在最后。 三、案例:辅导老师工作台首先,我们基于【目标<=;任务=行为1…+行为N】的方法论,拆解每个要素。 辅导老师的业务目标是:
三个目标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三位一体式的目标,缺一不可。 基于业务目标,我们拆解其任务集,并确认主任务、子任务,以及其对应的目标(或叫指标)。 任务一:家访目标是家访率100%
任务二:课前打卡目的是保持课前的亲密度,避免退费。 任务三:见面课目的是完成设备与软件的测试、学习内容与服务传达,预期到课目标30%。 任务四:周中打卡目的是保持学习习惯,以“事件式学习”完成亲密度强化。 任务五:备课目的是提前学习教学内容,准备课后练习讲解视频,目标是每课次备课率100%
任务六:到课目的是督促学员到课,保证学习效果与课耗,目标是到课率90%。
任务七:跟课目的是确认学员到课,并保证课中互动效果以及课堂纪律维护,目标是到课率90%,且完课率90%。
任务八:练习目的是完成学习内容巩固,保证学习效果。目标是提交率90%,订正率90%。
任务九:小灶课目的是由辅导老师充当二讲的角色,通过班级小灶课的形式,讲解课后练习中,比较容易出错、有代表性的内容,保证学习效果更有效达成。目标是到课率60%。 任务十:回访目的是保持与学员、家长的亲密度,有效反馈学员学情以及掌握其心理状态起伏。目标是月度回访率可达到80%,续报前所有学员单次回访率100%,且保证退费率5%以下
任务十一:续报目的是完成学员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变现(也是校验教研内容、教师能力、服务品质等综合因素的核心指标,甚至是唯一指标),目标续报率是;80%;
任务十二:结课目的是顺利完成班级学员的结课,顺利过渡到下次课程(包括可能完成辅导老师异动、班级合并等操作)。目标是保证投诉率为0。 特别说明:
第二,基于对目标、任务的要素拆解,将其进行抽象成功能模块与产品架构。 特别说明:本文重点是讲解工作台的底层方法论,避免文章不聚焦。此处快速略过如何完成产品功能抽象、架构设计等,如感兴趣可留言,后续单独分享。 第三,析出关键场景,并遵循【行为=动机+能力+触发】方法论,进行关键场景、行为的拆解与设计,形成单点突破,并做到极致。 辅导工作台初期,可聚焦三个关键任务:到课、练习、退费。 一是到课。其关键子任务是:预到课、催到课,围绕关键场景的行为三要素,则可进行场景设计。 预到课:
催到课:
二是练习。关键子任务是:催提交、批练习等。 催提交:
批练习:
三是退费。核心子任务是退费挽单。
每次的关键任务、关键场景,可聚焦1-3个即可,后续则可按照此方法论,进行循环式迭代,最终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台设计。 总结
最后,这两条方法论的适用范围,不仅限于工作台的产品设计之中,只是此处将其用于工作台设计而已,更多适用场景,你可自行探索。 四、清单:如何进行落地实践?1、预约1位业务负责人。弄清楚业务模式(包括流量模式、组织架构、角色定位),明确业务目标、考核关键指标(为何这么设计也重要),以及关键瓶颈问题。一般一轮沟通无法达成目标,所以建议至少2轮以上; 2、每个业务至少1位业务主管。按照【目标<=;任务=行为1…+行为N】的方法论,细化业务目标、任务以及SOP; 3、每个业务寻找1-2位TOP3服务者,并高频次与其进行轮岗实习、交流(建议每周至少2次,每次不少于4小时); 4、当你对以上信息有认知后(一般至少2~4周,且上述3步均完成),则可利用用户体验地图等工具,将不同业务的辅导老师的行为进行提炼,完成初版; 5、每个业务分别1对1预约1位TOP、1位主管(建议单次时长1~2小时),将你的输出物(如用户体验地图)与其进行深度沟通与校准,完成终版; 6、从目标、任务、行为三个层次,服务者、管理者两个视角,进行对应功能模块进行拆解(一般可分为基础、工具、场景、数据四个维度),并输出一个当前阶段可预测到的终局产品架构图; 7、根据当前业务目标的差距、考核指标的闭环程度,提炼出关键场景(单次建议不超过3个),并在产品架构图中,标记出其优先级,确认演化路径; 8、按照【行为=动机+能力+触发】方法论的指引,从这三者(尤其是能力+触发)层面拆解关键场景的产品设计。遵循聚焦、闭环、极致三原则,做深、做透关键场景; 9、按照迭代的原则,采用用户故事的方式,将每个场景(即子任务)独立形成一个需求版本,推进至研发阶段(可每次1个任务,也可同时迭代2-3个任务,视产研资源情况,但不妨碍每个需求的独立性); 10、按照月或季度级别,重新回顾【目标、任务、行为】的二次校验与调整(避免业务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);按照版本的节奏,依次循环7/8/9三步。 |
2022-05-12
2021-10-20
2022-04-28
2022-05-07
2022-05-10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