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分享到

从大厂到创业的中年人,聊聊真实感受

互联网资讯 2022-10-13 09:09 383人浏览 0人回复
摘要

01和一位前辈聊天,他说最近见到太多从大厂离开的中年人,比如40岁左右的。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,下一步都很尴尬。找工作,匹配的机会太少,毕竟年纪大、职级高。去创业,发现在大厂待久了,只会汇报和管理,具体的 ...

01

和一位前辈聊天,他说最近见到太多从大厂离开的中年人,比如40岁左右的。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,下一步都很尴尬。

找工作,匹配的机会太少,毕竟年纪大、职级高。

去创业,发现在大厂待久了,只会汇报和管理,具体的事完全不会做。

他自己当时从大厂出来创业时,花了两三年才适应。之后回头看那段时间,整个人都很懵逼的,完全不知道决策该怎么做。

在大厂做决策,好做、也难做。

好做的地方在于,有很多决策依据,之前的数据、对手的情况、业务的定位什么的,这些都是确定性的,按照正常的思考方式,做决策没那么难。

难做的地方在于,卷。

都是场外因素,让事情变得复杂,不展开。

在创业时做决策,有时候痛苦,有时候爽。

痛苦的地方在于,就像在荒山野岭盖房子,不仅没砖瓦泥土,也不知道选这个位置对不对,会不会被大风刮跑,更难的是还要忽悠同伴充满希望的积极干活。

爽的地方在于,不用开会,不用说服上级或协作同事,不用被死板的评价体系约束。

02

扯得有点远,说回来。

除非干到退休,或者半路转行,否则早晚是要离开大厂的。

但离开之后自己能做点什么,是很难回答的问题。虽有很多从大厂出来创业的牛人,做的风生水起,实际上在初期他们也经历了很多转型的痛苦,都要一点点摸索和学习的。

因为创业公司,并不是大公司的缩小版。

不能拿着大厂的思维方式,去创业,这里不是量级大小的问题,而是颠覆性的差异。

我们见过太多履历光鲜的创始人团队,把公司做死的情况了,原因就在这里。

在与Mars直播对谈的时候,聊起他在「今夜酒店特价」那段创业经历,就是那种团队履历非常好,但还是用大厂思维方式去做决策,遇到了很多问题。当时甚至连MVP验证都没做,产品就快速上线了。

凭借他们的能力,App几天内就冲到App Store的第一名,酒店也谈下很多家,但后来发现这些是能证明团队在大厂的积累下来的实力,但和创业做新产品还是有很大差异。

确实不容易。

甚至有些人,离开了大厂去创业或者去小公司工作,过了一段时间很不适应,或者干不下去了,又回流原厂,这就是无法摆脱的「大厂引力」。

大厂分工细、有协作、风险小,按照这个系统的运转流程做事,就不会有啥大问题。

但这样的工作一般是飘在天上,尤其是那些平台型公司,员工的动手能力更差。

动手能力差,我太有发言权了。

因为我自己就是在大厂工作了10年,出来以后发现笨手笨脚,只会指挥别人干活,动动嘴皮子,写写文档,真正实操的事都得从头学起。

03

这位前辈也聊到一个案例。

有个在华为工作过的职业经理人,曾经管理着上千人的团队,应该是非常有话语权了,但他自己却说:我对华为的价值,就是管理这千人团队,对于具体的业务,我并没有多么精通。

这位职业经理人是很谦虚的,毕竟管理也是能力。但能感受到业务的精深度,他肯定做不到。

像我们短视频平台的从业者,看着一个个爆火的IP或者内容,甚至有些就是经了自己手的,但也没人会站出来说,那是自己一手操盘的。

比如董宇辉是我推火的、罗翔是我策划的。因为在大厂里,牛逼的是大厂本身,无法把成功归因到员工身上,大家都是流水线里搬砖的。

说了这么多,只想表达:大厂员工总要面对摆脱「大厂引力」的问题。

要有预期,在合适的时机去做决策,让转型更顺滑,少踩点坑。

本文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!

热门问答
达内教育:成立于2002年。致力于面向IT互联网行业,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、测试工程师、系统管理员、智能硬件工程师、UI设计师、网络营销、会计等职场人才 达内使命:缔造年轻人的中国梦、缔造达内员工的中国梦 达内愿景:做管理一流的教育公司
  • 商务合作

  • Powered by Discuz! X3.4 | Copyright © 2002-2024, 达内教育 Tedu.cn
  • 京ICP备08000853号-56 |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