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。
多年前,我领导对我说,作为产品经理,你一定要牢记这个指导思想。
说实话,起初镜同学并没有什么概念,随着产品经历的逐渐丰富,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。
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对于产品工作而言,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?
咱们先看三个故事:
1、需求设计时,过分考虑客观制约因素。
之前有产品同学曾经统计过和开发日常battle的常用语,被拒需求时,开发最常说的话之一,就是“这个需求变动太大,技术需要重构”。
于是,有些产品同学顺势就将这个反馈当做了尚方宝剑,在实际的产品设计工作时,过度的解读了技术这个制约因素。
所以,你会看到有些产品同学会主动反馈,这个需求不能做,因为技术阻力太大或者业务不支持等等。
简单来说,这些同学高估了制约因素,低估了产品的主动驱动力。
上周,我们在进行移动端产品设计时,关于用户体系的产品需求调整时,当时我们一个产品经理直接说需求不能调整优化,因为这个技术实现难度很大,以前和技术沟通过的。
他在会议室据理力争,坚持本需求不能迭代优化,必须保持现状,且美其名为保持现状才是“最优解”。
诚然,他说的客观因素或多或少是存在,但忽略了问题的本质,作为产品经理,首先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,要学会主动出击。
何况,他忽略了公司对产品部的价值诉求,对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。
那就是要以产品为驱动力,来推进公司产品体系的持续发展,驱动技术创新、业务拓展。
这里的关键就是,以产品为驱动力。
这就要求,作为产品经理,他这个思路的确需要调整,我们以产品为驱动就应该聚焦在产品设计上,进行全盘考虑。
所谓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,在大处上产品应该回归主动权,在小处上结合客观现实分步迭代,敏捷推进,而最关键的前提就是不应因小失大。
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就会很清楚的看到,他在朝堂上所谓的据理力争,本身就是小处、低维度的挣扎。
而产品的内部驱动力才是大处、高纬度的国策。
再说第二个故事:
2、规划与落地,需要双轮增长驱动。
大家都知道,产品经理依据不同的维度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。
比如,从职能业务期望来看,常见的有增长型,有策略性、业务型、管理型等等;
比如,从面对的客户和市场领域来说,常见的有B端产品、C端产品、G端产品等等;
再比如,从工作内容属性来解读,常见的有支付性产品、售前产品、电商产品等等;
而镜同学从产品具体工作的生命周期来着眼,我个人的理解,可以简单分为“规划型”和“落地型”两种。
有些产品同学擅长规划工作,产品的未来发展他考虑的很长远,在设计底层的产品架构时,可以做到“立足当下、着眼未来”,盖得房子二十年不过时。
有些产品同学则擅长执行,短期的落地实现是其最大能力优势,新产品设计或新功能优化,他都可以考虑的很细致和周全。
在职场中,像产品总监这样偏向管理型的岗位,则更看重规划能力;
而刚入行的初级产品经理,则更需要执行能力。
但在实际工作中,对于大多数的中高级产品经理来说,规划和执行不应该是硬币的一体两面,反而应该是增长的双轮引擎,应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与长天一色。
这就是我想说的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的第二层含义。
晚晴名臣曾国藩曾说过: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,群居守口,独居守心。
凡事都应从两个方面去辩证推进,既要考虑大处的谋划,又要想到小处的落地执行,这样才既能“做正确的事”,又能“正确地去做事”。
否则,美其名曰的单一规划只是眼高手低,最终只会成为夸夸其谈之辈;而不懂规划只闷头前行的人员也很容易发生偏差,很难一直做正确的事。
所以,要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。
再说第三个故事:
3、先做产品还是先找客户。
不知道产品同学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两难情况:
A:新的产品设计高度依赖客户具体需求,所以不能闭门造车,应该先找到客户详细交流,把握准需求再进行产品设计。
B:如果想找到客户,必须要先有产品服务,可以说,已上线的产品服务是和目标客户建立沟通的敲门砖。
如果你的新产品设计遇到这种情况,你会怎么解决呢?
就算我们想做个MVP可能都很难,需求不明确,竞品不存在。
相信这对很多产品同学来说,似乎很为难,不知所措。
举个例子来说:
我们在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时,非常依赖资金方的需求,比如说,在进行授信审批时就需要按照资金方的实际情况来处理。
有的资金方(如,商业银行等)是线上接口自动处理,产品设计上就需要考虑接口对接和自动化处理的有关设计。
有的资金方(如,保理公司等)则是实用为主,基于他们的客观现实,很难有接口对接,可能更多的需要去人工处理,这反应到产品设计上就需要设计人工录入的功能。
所以,你看,产品设计应该怎么做呢?不同的资金方不一样呀。
其实,任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