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这个角度来说,陈金洲放弃自己的产品,去接管飞书的PaaS,注定就是失败的。因为创业者擅长的是创业,但飞书过去不是一个创业导向的产品,未来大概率也不是。所以,陈金洲闪电离职飞书,不过是又一个创业者与大厂错 ...
字节跳动刚挖的CEO,为何2个月就离职了? 昨天无意间看到一则消息:黑帕云创始人&CEO陈金洲5月份已经从字节跳动离职。 第一次知道陈金洲,是因为今年3月份的一则消息: PaaS厂商“黑帕云”宣布将停止服务。黑帕云团队被字节跳动收购,其创始人&CEO陈金洲入职飞书负责APaaS产品“昆仑”,并直接向字节副总裁谢欣汇报。 当时我就开玩笑的预言:陈金洲可能待不到两个月又要出来创业。而昨天看到的这则消息无疑证实了我的猜想。 那么,陈金洲的离职,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?又反映了飞书的什么问题?这篇文章,我就给大家简要的分析一下。 需要说明的是,这个是我个人的分析,不代表任何信息来源。 首先,我相信不是待遇的原因。 飞书作为一款面向大型企业的SaaS产品,又开拓了HR这样管理型产品线,未来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。如果没有强大的PaaS能力加持,即便飞书能够坚持下去,也很难实现规模化盈利。 因此,对于飞书而言,PaaS是必须长期投入的战略级产品。作为如此重要产品的负责人,陈金洲不可能被飞书怠慢。 当然了,这个分析的前提是“飞书是一款SaaS产品”。如果按照飞书一些朋友的说法:“飞书根本不是SaaS,不要把飞书和Salesforce、钉钉放在一起比较”,那也许PaaS对飞书就没那么重要了——毕竟,Salesforce和钉钉这种SaaS厂商才会把PaaS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础。 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分手呢?我个人猜测,可能是经营理念的差异。 陈金洲作为连续创业者,必然是典型的创业思维。对于创业者来说,打造一款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是第一位的,其他都可以灵活处理。 而飞书则是字节的一个事业部,需要按照字节的文化和规则办事,无法像创业公司一样灵活变通。 不过,最关键的问题并非飞书的组织关系,而是飞书的基因:飞书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创业团队。 将飞书的诞生与钉钉的诞生相比,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关键。 钉钉的创始人无招,曾经是阿里“来往APP”的负责人。“来往”失败后,无招本来打算彻底放弃这一项目,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发现了企业的痛点: 一个企业的老板对陈航反映了很多企业办公的痛点,比如希望能够在统一的工作平台上沟通,告别反复切换等等。 陈航说,“这些痛点给了我们灵感,我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,死死地抓住了这家公司,每天去他们公司上班,和员工们工作在一起,吃在一起,喝在一起,玩在一起。”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2015年钉钉推出正式版本,凭借着优秀的产品体验与免费策略迅速扩张,如今已是中国办公协同SaaS的领导者。 钉钉的诞生与发展,遵循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典型流程: 1)发现市场机会 2)与客户一起共创产品 3)小范围市场验证,确认产品价值与市场前景 4)大规模市场推广,获得市场领导地位 与钉钉相比,飞书更像是内部系统的被动延伸。 2017年,在先后使用过Skype、钉钉在内的一系列办公协同工具后,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需求,字节决定研发Lark(飞书的前身)。 同时,考虑到极致体验的产品需要非常大的投入,谢欣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商业化。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飞书开始大规模推广。 简单的说,飞书诞生与发展的逻辑是: 1)为了内部需要,研发了一款B端产品 2)为了实现极致体验,投入了巨大的研发成本 3)为了分摊成本,投入市场进行商业化 4)为了追赶市场领先者,不断加大产品与市场投入 也就是说,飞书的商业化并非源于“对市场的洞察”,而是源于需要分摊庞大的研发成本。 但是问题来了,飞书凭什么认为,字节自用的内部系统,推广到市场就能大获成功呢?难道不需要考虑市场的竞争情况,也不需要考虑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吗? 这让我想到典型的大厂故事:当团队的规模膨胀,Leader就得想方设法的给团队找新项目。而这样的项目,应付内部KPI还好,如果对外商业化,则很难打得过率先“洞察市场”的创业者们。 从这个角度来说,陈金洲放弃自己的产品,去接管飞书的PaaS,注定就是失败的。因为创业者擅长的是创业,但飞书过去不是一个创业导向的产品,未来大概率也不是。 所以,陈金洲闪电离职飞书,不过是又一个创业者与大厂错配的故事罢了。 |
2022-05-12
2021-10-20
2022-04-28
2022-05-07
2022-05-10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回答
0